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標籤不是個東西 (下)

標籤的社交圈
一個小小的不是東西講了一個月還卡在中間,不要說在旁邊看好戲的人感覺怎樣,自己要生的不是東西,第一週內就生出頭部、胸部,之後三個多星期卻毫無新動靜,最後那一段再不擠出來,不如把這不是東西先隱藏起來(Blogger的功能),反正這種探究「基本觀念 」的文章,慢個幾年問世一樣不會有什麼人看,雖然到時標籤可能已經不復存在。

總總跡象顯示,我大膽猜測現在大多數人聽過標籤的大名,但也可能沒幾個人真正認識標籤是什麼東西。事實上,標籤有點神秘,有超級巨星的身段,讓大家覺得很熟悉,卻很難多知道一點內幕(八卦不是這裡說的內幕)。

黑米怎樣捧標籤

在黑米地盤裡,標籤是五大天王之一,分別是書籤、標籤(排老二)、分類、匯入、Blog。為何是天王?只要點一下「工具首頁」右側任何一個分項,都會出現獨立專屬 VIP room。我想這裡不是要介紹黑米,所以你還是自己去黑米開戶,自己去敲一下這五大天王的頭,看看會出現什麼門堂。

記不記得一開始時(知道你已經忘啦)我們講到黑米介紹標籤時說過:也可以自己設定特別的標籤來管理你的(書籤)收藏。」可是...可是...怎麼標籤也要被管理(鏡頭三)?原來你才是五大天王的老闆,因為五大天王通通在你管轄之內。當然在黑米地盤,我會說葛力才是那最大的老闆(至少此時此刻2007.05.15時仍是這樣)。
黑米工具畫面
鏡頭三
怎麼看標籤的複雜社交關係

標籤的魅力真的無人可擋,鏡頭四是一家號稱已經有二百萬用戶的標籤世界TagWorld)首頁部分畫面,毫無疑問這裡是標籤當家作主的地方。標籤世界是一個經營社交網絡與個人網站的地方,講白一點,這裡是標籤自家開的多功能視迅交友社(目前老中面孔不多)。

黑米工具畫面
鏡頭四

事實上,用非常複雜來形容標籤一點也不為過,知道愈多,你一定愈知道我在說什麼。

標籤有時實在像極公關顧問,只要跟標籤打交道,每個人都會希望透過標籤的穿針引線建立各種直接有利的關係網絡(結果呢?)。

這混沌的資訊與Web關係爆炸時代,Web 1.0時網頁與網頁間透過一個鏈結(link)建立關係,現在Web 2.0是網路上一堆的東西透過一個共同的標籤(tag)建立關係。為何不客氣的說是「一堆東西」,馬上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以下幾樣網路上的東西的擁有者都不約而同看上了一個標籤「modern」。

東西一:類型[MTV]。Modern Talking - In 100 Years(MTV,音樂,YouTube)
In 100 Years
鏡頭五

東西二:類型[相片]。erotic-furniture-2 (相片,置物櫃,Flickr)
erotic-furniture-2
鏡頭六

東西三:類型[書籤]。The Internet transforms modern life - Jun 24, 2005(書籤,網路新聞,黑米)
The Internet transforms modern life
鏡頭七

剛剛的例子是完全不同三個類型的網路東西,現在來隨便看一下,就算在同一的地方,標籤也很會拉關係。

東西四:類型[相片]。New Garden Airport (相片,Flickr)
 New Garden Airport
鏡頭八

東西五:類型[相片]。Me..as a Brunette (相片,Flickr)
Me..as a Brunette
鏡頭九

不知你們覺得如何,我是完全看不出來鏡頭八跟鏡頭九之間有什麼關係,更拍西的是鏡頭八、鏡頭九跟「new」有什麼關係我也百思不解。不過我相信 tomspixels 先生在 13 May 2007當天和 angeldguarda 小姐在 14 May 2007當天各自上傳鏡頭八跟鏡頭九的相片時,都同時認為掛上標籤「new」很合適。為了求證,或許我該寫信問一下兩位當事人,為何覺得那相片跟標籤「new」有關係。

推斷標籤的命運

如果有人問你 Web 2.0 的核心精神是什麼,相信我,「標籤」絕對是漂亮的回答。這個時代任何東西要放上網,一定要同時想好要搭配哪些標籤(一般而言是愈多愈好),事後再來搞會很麻煩,這點額外的努力絕對是比用腦在研究 Google AdSense 更有未來性,而且不用委屈自己跟蠅頭小利(可惜不是尤弩斯的微額貸款這種公益的好事)糾纏不清。

PC與網路漸漸在分家

不過大家要想想,這些年來,網路上的東西還不就是影音、圖片、文字、動畫這些東西,怎麼標籤忽然變成老大,但夜深人靜時面對自己的個人電腦時,我們搜尋一下電腦內的幾顆超大G硬碟裡,數十萬計的大大小小檔案,內含有這關鍵的「標籤」檔案有幾個,就算動用 Google桌面 來找結果也是一樣的(我又在講廢話,喔,你說我一直都在講廢話...),希望大家能開始困惑(能無動於衷也是種難得的修養),怎麼自己電腦好像有點跟不上流行,「個人資訊天地」跟「網路眾人世界」好像已經分了家,不然我的電腦裡面怎麼找不到什麼「標籤」?

夢見標籤一世情

在這裡我無意揣測背後誰在給標籤撐腰,但我相信這真相永遠會是個謎,最好你我都不要多問,反正這股莫名其妙的潮流不會太久,很快會有下一個 Web 3.0 巨星出現,到時也大概歷史會重演,大家都在搶著跟新巨星眉來眼去,但久久心中就是不會很踏實。

有天巨星忽然開始被某些人無情批判,驚恐的人們噤聲不語,一時還無法反應要怎麼捍衛這位大家都崇拜好一陣子的偶像,但同時間有一個新名詞最近開始有人在推崇,讚嘆歡呼此起彼落,趕快調整先前有點困惑掙扎的心情,快樂去擁抱這現在人人在談的真巨星吧,去他X的標籤,反正我也從來沒有認識過他,難怪我心中一直覺得毛毛的,好家在我沒有被騙失身,我想想還有其它什麼....嗎?

標籤前世是關鍵字

有沒有搞錯,怎麼可能,就算標籤不會一統天下,也永遠會是我網路生活的重要朋友,我無法想像有天標籤跟我說掰掰,那時一切一切我跟世人已經用標籤搭起的關係網絡怎麼辦?

為了完成這文章,把話說完,特別覺得孤單,想到李清照 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自古以來「長話短說」從來不是一般人該有的能力,倒是用長篇大論來解釋一個字沒有人會覺得不對(有沒查過字典的舉手)。

記得年輕時有事沒事就會用到履歷表,尤其是國科會 的專家個人資料檔,會有一欄「專長」,可以填上三個,一身的功夫只能填三樣實在很為難,整個履歷表就這裡最難辦,感覺也確實是最重要的地方。

年輕時,花幾天寫的一篇論文,最後就是在決定要用什麼 keywords,雖然沒有人限制數目,但很自然的不會超過五、六個別人寫的文章不也都這樣,keywords 下多了會很不好意思,好像自己抓不住重點。那時有些學刊甚至根本不用 keywords 這東西。

標籤讓大家都變得長話短說?

時下 Web 2.0 工具大都鼓勵使用者盡量貼標籤,YouTube 規定每一個上傳的影音檔至少要有三個標籤(鏡頭十),Flickrs甚至說「可以把整段描述相片的句子當成標籤串。」(不過好像很少人真這樣用)

mission
鏡頭十

眼尖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鏡頭十 Tags 的說明裡提到 Tags 就是用來描述(describing)影音檔的一串關鍵字,但是在 Tags 正上面就是一個大欄位「Description」(描述),那潛意識裡,這些工具的發明人(設計人)是否都很直觀地認定描述應該用比 Tags 更大的篇幅,但是卻也曖昧地說隨便用幾個 tag 都無所謂。

回過來看一下黑米(鏡頭一),每一個書籤都規劃有比「標籤」更大位置的「引用」與「說明」,但是問問自己、看看別人,是不是很少書籤有說明內容,有的連引用都沒有,但是好像鮮少沒有標籤的。這種「輕描述重標籤」的現象在 Web 2.0 很普遍,Flickrs、YouTube、、都一樣。

標籤命運就看實驗結果出爐

最近一期數位周刊(152期,4/15/2007),「幫藝術品下標籤,大家一起來」介紹國外幾個美術館進行的標籤實驗(很有趣的現象,都宣稱是「實驗」),開放讓網友給館藏藝術品寫標籤,這是館方體驗 Web 2.0 的精神,以便「提供和視覺記憶同樣的方法來吸引網友」欣賞線上藝術收藏。我們以澳洲的 Powerhouse Museum來體驗一下這是什麼回事。


鏡頭十一

我選了這架小飛機館藏,原先只有一個關鍵字「model plane」,我按下「Add keywords」,加上了我認為也很重要的關鍵字「wood plane」。當然光看這兩張圖,無法證明我說的是真的,大家還是自己去親自體驗一下,順便體驗一下難得可以給藝術品下個人註解(而且公開展示)的經驗。


鏡頭十二

Steve Museum 社會書籤計畫」是一個結合數個博物館志工所進行的大型標籤實驗(開放程式方式)。博物館畢竟不是使用資訊科技的激進先鋒,對於實驗結果我並不多期待,目的雖好但方法有點冒險,不過這幾個實驗「社會標籤」的計畫在「標籤」的使用方法比較保守(與大家熟悉的 Web 2.0 工具有些不同),或許這種漸進式的使用真能意外帶給標籤命運新希望。

TagTree: 整合 tag 與 directory(category) tree 之方法」提出很中肯的意見,只可惜芸芸眾生一位部落客的一篇文章頂多只是留下歷史一抹痕跡罷了,而且直覺地這種整合企圖要落實可能困難重重,一種全新的「WebTag」(翻作維籤如何?當然不可能說是偽籤!)可能是個不錯的發展

與標籤的四種深淺交情

沒力氣再講了,我給自己下一個最後期限,就是今天要解決這文章,在天亮前。這一章節只能點到為止。簡單的講,跟標籤可以有四種交情,完全操在我們自己手裡。
  1. 最淺的是「根本不用」,
  2. 比較務實的是「只給自己用」,
  3. 躁進的會馬上「多用別人的」,
  4. 更有智慧的是自助又助人」,
  5. 我最佩服的是那種「與個人內容管理行銷系統結合」的資訊應用菁英份子。
但我懷疑這時代是否會給我們足夠的學習時間。

給標籤一個祝福

前人都幫我想好了,「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是我最後的祝福。

如果你問我這文章要怎麼下標籤,我會說一個「麥咖啡」就夠了。


-麥咖啡-

加入書籤: 飛鷹人
HemiDemi Del.icio.us furl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technorati


沒有留言: